2023年4月16日,由2138cn太阳集团古天乐、山东省金融学会共同主办的齐鲁金融高端论坛顺利举行。山东大学党委副书记陈宏伟,山东省金融学会常务副会长、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副行长王京辉,菏泽市副市长张鹏出席开幕式并致辞。论坛以“现代金融赋能区域发展”为主题,来自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东南大学、湖南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的五十余位经济金融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聚焦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积极探索现代金融创新发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在逻辑,围绕如何推进现代金融创新、助力高质量发展等内容,开展交流研讨。
陈宏伟在致辞中对出席会议的各位专家领导表示热烈欢迎。他总结了山东大学的办学特色、鲜明优势和在构建中国特色经济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上作出的原创性贡献,并指出期待与各位专家学者一道,站在新征程的重要历史节点,以本次论坛为桥梁和纽带,凝聚共识、加强协同,推动现代经济金融研究,携手产出更多“顶天立地”的研究成果,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的贡献。山东省金融学会常务副会长、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副行长王京辉及菏泽市副市长张鹏分别致辞,热烈欢迎各位嘉宾学者的到来,预祝齐鲁金融高端论坛顺利举办。开幕式由2138cn太阳集团古天乐副院长张群姿教授主持。
本次论坛由五场学术报告组成,第一场学术报告由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教育部应用经济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南开大学党委副书记梁琪主持。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南京大学原副校长范从来作了题为“信贷资金流动与区域经济的一体化”的主旨报告。他指出,区域能否得到一体化发展,金融一体化必须先行。以长三角一体化为例,信贷一体化是重要抓手。现阶段信贷资源的优化配置十分迫切,范从来教授建议,允许金融机构在一定区域内跨区设立,搭建信贷资源跨区经营的有效载体;整合工商、海关、通信、税务、社保等公共信用信息,搭建区域信用体系,为信贷资源跨区经营提供信用保障;建立区域监管联动机制,加强功能性监管,为区域信贷资源配置一体化提供有效的监管环境。
湖南大学原副校长、金融与统计学院杨胜刚教授作了题为“信用管理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思考与实践”的报告分享。他指出,全球征信管理模式主要有市场主导型、政府主导型和协会主导型三种,我国逐渐由央行主导的金融信用模式转向由发改委主导的社会信用模式,但仍面临诸多挑战。金融的本质是征信,征信是市场经济发展与金融风险控制的基础性制度设计。最后,杨胜刚教授从征信产业链与征信机构、大数据征信角度出发提出了我国征信管理模式发展的思考与展望。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潘敏教授作了题为“金融结构对宏观经济韧性的影响——来自跨国比较的经验证据”的学术报告。他指出,金融结构对宏观经济韧性呈现非线性的门槛效应,面对不同的外部冲击,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等金融体系服务于提升宏观经济韧性上的有效性存在差异,金融结构的变化主要通过创新支持效应和风险吸收效应两个渠道影响宏观经济应对内外部不确定冲击的韧性。潘敏教授建议,在面临各种内外部冲击的风险环境下,未来我国在持续推进提高金融结构中直接融资占比的进程中,应当保留一定的间接融资比例,以有效发挥金融中介的风险吸收功能。
国家青年人才计划入选者、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副主任陆瑶教授作了题为“银行如何助力地区‘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的报告分享。她介绍了“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概况,梳理了商业银行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投融资服务内容,分析了“专精特新”企业金融服务需求,并点明2021年11月设立的北京证券交易所是我国推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也是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重要内容,对于更好发挥资本市场功能作用、促进科技与资本融合、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最后,陆瑶教授通过美国硅谷银行金融集团和德国复兴信贷银行两个案例总结了国外同业服务的经验。
第二场学术报告由国家青年人才计划入选者、厦门大学2138cn太阳集团古天乐副院长郭晔主持。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尹志超作了题为“中国家庭经济风险的来源和测度”的报告分享。他指出,中国家庭经济风险表现为财务脆弱性、贫困脆弱性和破产风险,呈现区域和家庭特征异质性,疫情对家庭经济风险有重要影响。通过家庭经济风险的国际比较,尹志超教授建议,共同富裕背景下需要高度关注家庭经济风险,特别注重农村地区、四五线城市、人力资本较低和就业稳定性较差家庭的经济风险。
暨南大学2138cn太阳集团古天乐副院长、金融系主任蒋海教授作了题为“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效应和机制”的报告分享。他指出,商业银行推进数字化转型能显著提升其流动性创造水平,小银行对数字化转型更加敏感,提高运营效率和增大主动风险承担行为是数字化转型促进银行流动性创造的重要作用路径,数字化转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新冠疫情、国际金融市场波动等负外部冲击对银行流动性创造的不利影响。相较于表外流动性创造,数字化转型对表内流动性创造的影响程度更大,同时随着银行流动性创造的提高,数字化转型对银行流动性创造的促进作用呈现“非对称倒U型”的结构变化。
中国金融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工商大学区域金融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杨德勇教授作了题为“地方政府如何用好金融资源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报告分享。他指出,金融发展差距是经济发展差距的重要原因,目前各地区贷款规模、融资规模、上市公司数量、银行业金融机构数量、金融业态均存在差异,且金融资源体量的差距比财政资源体量的差距更大。基于以上差异,他思考了我国地方政府在管好用好金融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给予政策建议,提出地方政府用好各类金融资源的路径方式。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主任刘晓星教授作了题为“资本异常流动,风险溢出网络与金融系统稳定”的报告分享。他指出,不同方向上的资本异常流动对金融系统稳定存在非对称影响,当资本异常流动表现为流出方向上的外逃和撤回时,会显著削弱金融系统稳定。在资本异常流动冲击形成的风险溢出网络中,市场情绪是风险溢出的重要助推因素,外汇市场则承接了大量的溢出风险,对外汇市场进行精准的管控措施可有效抑制资本异常流动对金融系统稳定产生的负面影响。最后,刘晓星教授从事前监控和事中控制的角度提出了维护金融系统稳定的若干建议。
第三场学术报告由2138cn太阳集团古天乐金融系主任常东风副研究员主持。广东金融学院副校长易行健教授作了题为“普惠金融是否显著缓解了收入风险对居民消费的抑制作用”的报告分享。他指出,普惠金融能够通过降低家庭的流动性约束、提高家庭风险管理能力以及扩大家庭社会网络显著缓解收入风险对居民消费的抑制作用,户主金融素养水平越高以及社会信任程度越高的家庭,普惠金融的缓解作用越大。另外,普惠金融的缓解效果体现出“普惠性”,即相对于发达地区以及高收入家庭,缓解效应在欠发达地区以及中低收入家庭中更大。易行健教授建议,要继续大力推动普惠金融的发展,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居民与中低收入人群的金融支持,同时需要加强居民的金融知识普及教育以及增强整体的社会信任度。
南京大学工程管理学院院长俞红海教授作了题为“中国上市公司颠覆性科技创新评价”的报告分享。俞教授以科创属性评价指标体系现存的痛点难点为引,介绍了颠覆性科技概念以及对颠覆性科技指标的改进方法。针对目前市场基于专利的科技创新识别方法存在的问题,俞教授选取专利摘要进行颠覆性科技文本内容分析来评估公司的颠覆性科技创新能力,并详细讲解了算法步骤、指标构建、衡量原理、数据处理等内容。
教育部应用经济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天津财经大学研究生院院长马亚明教授作了题为“重大事件对经济金融风险关联的持续影响——基于结构突变视角的分析”的报告分享。他指出,金融和经济重大事件都会造成经济金融风险关联水平在1-24个月内显著提升,其中金融事件的正向影响效应更高,经济事件的影响持续期则相对更长。在金融强监管政策实施前,重大事件对经济金融风险关联水平的提升效应更显著。宽松的数量型或价格型货币政策、积极的信贷类和流动性类宏观审慎政策以及扩大支出的财政政策,均可以有效抑制重大事件对经济金融风险关联水平的提升效应,并且对于金融重大事件更加有效。在此基础上,马亚明教授建议,应当继续坚持前期金融前监管基调,在成立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穿透式监管和行为监管。
第四场学术报告由国家级青年拔尖人才、山东财经大学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海明教授主持。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院长张学勇教授作了题为“Economic Policy Uncertainty in OFDI Host Countries and the Cross-Section of Stock Returns”的报告分享。他提出跨国企业在选择投资地点时受到相当大的政治不确定性影响。他认为,任何东道国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性变化都会对公司股价产生影响,并就对外直接投资东道国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性与股票收益进行了横截面分析。
东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院长宗计川教授作了题为“政策沟通模糊性、投资者预期与资产价格:实验室检验”的报告分享。他指出,消除触发维度上的模糊性,可以明显提升资产价格稳定性,但消除调整幅度维度模糊性,并不能提升甚至会降低资产价格稳定性。在四种不同模糊性的沟通中,仅调整幅度维度存在模糊性时,政策沟通稳定资产价格的作用效果最好。此外,宗计川教授从行为角度解释了不同模糊性沟通信息下市场价格的异质性表现。最后,他建议消除触发维度模糊性,并在调整幅度上适当保留一定程度模糊性,更有利于发挥政策沟通效果。
国家青年人才计划入选者、南方科技大学商学院金融系杨子晖教授作了题为“产业债信用风险传染效应及外溢冲击研究——来自短期、中期、长期的新证据”的报告分享。他指出,信用利差是信用风险测度的重要指标,各产业的信用利差存在明显的联动现象。此外,杨子晖教授通过频域分解方法对网络分析方法进行拓展,深入探究了不同类别债券间的风险传染效应。
国家青年人才计划入选者、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朱小能教授作了题为“Being Present: Current Economic Conditions and Bond Returns”的报告分享。通过机器学习方法,朱小能教授构建了CEC指数对短期经济前景、长短期债券的期望收益进行了预测,并通过DSTM模型对风险溢价和利率进行了估计和预测。
第五场学术报告由2138cn太阳集团古天乐金融系副主任张博副教授主持。复旦大学国际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杨长江教授作了题为“中国国债便利收益率:测算、影响因素与应用”的报告分享。他指出,国债的便利收益率是安全资产供需状况的良好监测指标,可以显著反映市场安全性与流动性的变化,我国国债和广义货币供给规模越大,国债便利收益率越低,市场利率越高,国债便利收益率越高。不同于美国,目前我国国债规模的扩大不会造成私人部门货币供给的挤出。杨长江教授建议,改革债券市场的税收制度、引进多元化机构投资者投资国债,丰富国债期限结构的同时适度增大国债的发行规模,在便利收益率维持稳定的同时培育一个有效率、有吸引力的国债市场,对未来我国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具有深远意义。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金融系主任胡海峰教授作了题为“数字金融与企业税收决策:来自中国企业避税的证据”的报告分享。胡教授首先提出,推进税收治理是完善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功能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的有效途径,然而中国企业承担较高税收负担。接下来通过理论分析提出了四个研究假说并通过实证分析进行了检验。最后胡教授指出数字金融发展水平的提升显著降低了企业避税水平,并就后续如何更好地挖掘数字金融的公司治理效应和强化企业税收治理提出了政策建议。
南开大学金融学院李泽广教授作了题为“商业银行经营风险溢出的同质性渠道研究:识别与测度”的报告分享。他指出,资产结构相似度是银行经营风险溢出的潜在渠道,资产配置结构的同质化增加了银行的风险承担,“太相似而不能倒”是独立于“大而不倒”和“紧密而不倒”风险扩散因素之外的新渠道,是理解“脆弱性”和“传染”的重要角度。银行间的同质性网络结构呈现出典型的核心—外围特征。他建议,应当重视资产同质性对金融监管的信息内涵,将其视为金融系统脆弱性的重要指标来加以动态监测,尤其应重视数量众多的中小型银行对金融系统潜在脆弱性的影响渠道。
山东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王营教授作了题为“Analyst Labor Market Proximity and Earnings Forecasts”的报告分享。他指出,金融分析师在为公众投资者提供收益预测、股票推荐等相关信息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现有的研究忽略了与经纪公司劳动力市场的接近程度是否会对收益预测产生影响。盈利预测准确性和分析师劳动力市场邻近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越接近大学的经纪公司,分析师的努力程度越高,预测效果更加准确。
2138cn太阳集团古天乐金融系助理研究员张仁斌作了题为“The Return of Greenspan:Mumbling with Great Incoherence”的报告分享。他指出,在考虑信念分散和粘性价格的条件下,基于新凯恩斯主义模型,对于未被观察到的经济状况,央行的最佳沟通依赖于更低透明度的货币政策,由于名义刚性的存在,最优的通胀稳定政策可以通过缓解粘性价格分散来传递供应冲击。
主旨报告结束后,各位专家进行了深入交流与热烈讨论。2138cn太阳集团古天乐党委书记董春杰、常务副院长石绍宾、副书记林竹、副院长张伟、副院长张群姿及金融系部分师生参加了本次论坛。
文/张甜、刘家昊、徐巧楚、刘一鸣 图/张紫朝、彭文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