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金秋十月,桂花飘香,2138cn太阳集团古天乐迎来了入校四十周年的1979级校友的返校活动。校友服务社在对79级校友的返校进行接待的同时,记者团的同学有幸对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前院长、《现代法学》主编赵万一教授进行了专访。时隔多年再次回到母校,赵院长感触颇深,回忆青春之余,赵院长对在校学生如何度过大学生活提出了一些切身的建议,并对学院校友工作的推进提出了宝贵意见。
学术科研道路上的启蒙者
赵万一于1983年毕业于山东大学经济学系,1986年拿到西南政法大学民法学硕士学位,1986年起在西南政法大学任教,曾连续担任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院长16年,现为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科带头人,重庆市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法学会商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多个学术职务。再次回到母校,赵院长感触颇深,“四十年前,我刚来山大的时候还是一个对外界事物几乎一无所知的懵懂少年,初次来到济南这样一个大城市,来到山大这样一个美丽校园,感觉一切都很神秘,都很新鲜。如今随着岁月的流失,蓦然发现我们都在慢慢老去,不但当年教过我们的老师有些已经不在人世,健在的也都已白发苍苍,我们的同学很多也已经在陆续退休。可能也只有到这个时候我们才深刻体会到孔子所说的‘逝者如斯夫,不舍周夜’的真正含义。”
四十年后,学校跟以前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学生也不再是昔日的学生。赵万一教授作为当年最年轻的学生,如今已成长为名满民商法学界的知名学者。但回顾往昔,老师的谆谆教导,同学间的亲密情谊,仍在其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求学期间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同学们都有很强的求知欲,都在如饥似渴地拼命学习,小树林里每天都有大量晨读的学生,教室里每天晚上上晚自习时都是挤的满满的。我们读书的七、八十年代,可能是学习气氛最浓厚的时代,整个社会也充满了非常浓烈的上进心和进取心,因此不仅是在大学校园里,即使在公园甚至公交车上也有很多听英语的学生和社会青年,当时的夜大、电大等也很流行,特别是夜大学生,白天都要上班,几乎每个晚上和星期天都要用来上课学习。我们和他们相比已经非常幸运了,可以心无旁骛地专心于学习,因此我们也没有理由不努力学习。当时的老师们都很敬业,也都很用心,虽然很多课程都没有教材,像农业经济学、工业会计,都是发给我们的打印稿,老师也是在现学现教,但我们能深刻感受到老师是在毫无保留地把知识传授给我们。按照我的理解,一个学校的学风和校风会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行为观产生直接影响,老师的一言一行则会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工作态度乃至行为取向产生难以低估的作用。”
大学阶段当以“学”为主
毕业至今,赵院长一直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关于大学生如何度过大学生活,赵院长提出,大学阶段在人生发展当中的作用有两个方面,第一个就是基础知识体系的打造。知识,特别是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就其性质来说,是一个具有高度关联性的知识体系。大多数专业知识,特别是基础性的专业知识,都是我们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虽然有些知识表面看起来不可能会直接作用于或应用于你今后所从事的工作,好像是一些无用的知识,但这些知识仍会对你今后的工作产生一些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个学科之所以开这些课程,不是凭空设计的,而是经过反复实践优化选择的结果。赵院长也经常遇到一些学生向他反映甚至抱怨说,某某课不应当开,因为今后用不上。实际上这是不了解知识的特点,不了解大学的教学规律。大学的很多课程并不是告诉你遇到问题应该怎样处理,而是教给一个基本的知识体系和一种基本的思维方法,因为任何实用性的知识都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应用性越强的知识时效性就越强,可以应用的场景就越少越短。“对此我本人深有体会,以我现在所从事的专业为例,我现在从事的是法学,具体来说是民商法的教学与研究,从事这一工作肯定需要深厚的法学专业知识,而我本科学的是经济学而不是法学,法学知识的获取主要是通过熟读硬记法学教材和旁听法学老师的讲课而实现的,这种知识获取方式我并不认为有什么不好,也没影响到我对专业的探索。另一方面,本科阶段对经济学的学习,也直接对我现在所从事的法学研究提供了很大帮助。虽然从表面看,法学和经济学是两个不同的专业,但实际上这两个学科在知识上有诸多关联性和互补性,例如法学制度设计的合理性和正当性,很多都需要从经济学、社会学、伦理学上寻找答案。因此我经常要求我的研究生和博士生要拓宽知识面,要注意构筑合理的知识结构,因为我的很多科研成果都直接得益于本科阶段对经济学知识的积累。”
第二是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赵院长认为学习是既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之所以不同的人学习效果有很大,除了有先天禀赋方面的原因之外,更主要是因为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不同所导致的。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有些同学平时学习并不十分刻苦,但学习成绩却很好,而有些同学学习非常刻苦,一天到晚都在学习,但学习成效并不理想,我想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这些同学没有探索出适合自己要求的学习方法,这种学习方法并不能通过外在的输入而掌握,而需要自己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摸索和探寻。“我认为学生在大学阶段,掌握一个符合自己要求和特点的学习方法至关重要,因为这会影响到学生今后一生的发展。特别是现在知识的爆炸时代,面对海量的知识,怎么挑选,怎么把外部知识转变成对自己有用的知识,这都是在大学阶段应该解决的问题。”
关于学生的培养目标,赵院长认为虽然目前有这样那样的观点,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对社会有用的人才。那么究竟什么是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呢?“我认为所谓对社会用的人才就是能够服务于社会,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大学并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即使是应用型的人才也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也需要有高度的人文素质,因为只有具备综合性的社科人文知识才能真正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才能使我们的行为更具有目的价值。“高校不是技校,很多技能经过短期培训可以掌握,但是专业基础理论的积累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大学阶段学生还是以学为主,以专业基础知识为主,其他的知识传授都应当为这一目标服务。”
增强校友对学校的认同感
校友工作是学校的一张名片,也是学校连接校友的一个纽带。赵院长指出,山大校友会在这方面做得非常不错,广大校友都对母校有深深的荣誉感和归属感。但校友工作还有继续深化的必要,特别是院级校友会的工作还应进一步加强。“山大的校友的资源非常丰富,很多校友都在各个不同的行业做出突出贡献,各个校友也都高度关注学院的动向,愿意为学院的进一步发展贡献力量。在这种情况下,学院怎样进一步把校友资源充分调动、利用起来,这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深思的问题。”
赵院长认为,校友会除了增进校友的联系以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就是增强校友对学校的认同感。特别是毕业时间比较长的校友,如果长期不联系,可能和学校、学院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疏远。“俗话说得好,亲戚是越走越近的,大家只有经常交流才能使彼此的联系更加密切。学院今后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设定一个专门的时间,例如每年的某一个周或特定的某几天,作为学院校友的返校日,由学院进行集中接待,这样既能减轻学院的接待压力,也能使不同年级的校友加强彼此的沟通联系,也能使校友更多地参与到学院的工作中来。”
时隔多年重返母校,赵院长看着校园中熟悉的一草一木,一群群崭新的青春洋溢的面孔,心里感触万千。学无止境,气有浩然,这是山东大学留给赵万一的财富,也是留给每一个山大学子的宝贵财富。学术科研的道路上永无止境,带着对母校的感恩和回忆,相信赵院长以后定会再创佳绩,勇攀学术高峰!
文章:刘家卉
编辑:刘昕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