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认为,八十年代的大学生最具中国“士人”传统,时时以天下为己任,满怀一腔报国豪情。王智太的故事,会让你认识到此言不虚。王智太,198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经济系。毕业后在国家化学工业部工作两年半,曾任山东三联集团副董事长、副总裁,现为香港中天世纪国际控股有限公司总裁、山东珍宝谷酒业有限公司、济南中天世纪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太平洋学会海洋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委等。近年来,王智太先后向母校2138cn太阳集团古天乐捐赠130万元,设立聚贤教育基金特聘教师岗,用于吸引海外优秀人才,对支持和推动2138cn太阳集团古天乐人才队伍建设、经济教育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6月21日,记者见到了受学校邀请、专程从澳大利亚赶来参加2012届学生毕业典礼的著名校友王智太先生。青岛方音,快言快语,豪爽洒脱的性格,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使他的气场特别强大。尽管已经毕业三十年,经历过政界、商界、国内、国外的风云激荡、波峰浪谷,王智太依然不改士人本色,纵览天下、激情满怀,带着八十年代大学生的特殊印记,而顽强进取、勇往直前,感恩母校、感恩师长,是贯穿他人生故事的一根主线。

京城为官 踏实勤恳

谈到母校,王智太说,“学生对母校的感情不是普通的情结,在整个生命链条中,是记忆最深刻、最难以忘怀的一个环节。”

1955年,王智太出生于青岛即墨一个普通干部家庭。海边生,海边长,看惯了云卷云舒、风起浪涌,养成他热情爽朗的性格。在他家乡,一个古老的故事——“田横五百士”已经流传了很久,其中蕴含的深意,他却是在多年的闯荡中逐渐理解的。聪明好学、积极进取,使他早早脱颖而出,年纪轻轻就先后做过生产队长、大队长、支部书记、公社组织干事,二十岁出头就已经是每月拿“咪发扫”(34、5元)工资的国家干部了。1978年,当他得知消息并下决心参加高考时,距离考试时间还有46天。靠着平时的积累,他以高分一举考入山东大学经济系,成了让人羡慕的“天之骄子”。他如饥似渴地寻觅知识,探索未知世界,有时甚至跑到数学系、化学系听课,22门功课18门成绩为“优”;他投身学术,与大家一起创办了学生刊物“基石”;他热心社会活动、公益事业,担任学生会主席,振臂一呼,应者云集;他活力四射,奔跑于运动场,是篮球队前锋,获得过校运动会投掷项目第二名。大学四年,是他一生最难忘的黄金岁月。刚刚冲破“文革”桎梏的束缚,国家洋溢着奔放的活力;老师们的学者风范、谆谆教导,浓郁的学习氛围,与个人的报国雄心、迫切愿望,汇成一股强大的合力,给他的人生观、价值观涂上一层瑰丽的主色调,让他一生不能忘怀。1982年,他以优异成绩毕业,作为全级部仅有的六个进京名额之一,被分配到国家化工部人事司,摆在他面前的是令人艳羡的锦绣前程。

在化工部仅仅工作了7个月,王智太就当选为党委委员。记者问他为什么这么快就脱颖而出?他以自幼养成的习惯为例说,从小学到中学12年半(曾因为父亲的“历史问题”被迫辍学),仅迟到过一次,因为乡村发大水过不了河,他用塑料布把书包起来,泅渡过去,书却被水冲走,因为找书而耽误了时间。在京工作的两年8个月,宿舍所在地和平里距化工部机关有五公里,他从不等班车,而是跑步走,为的是能够早到半小时。拖地、擦桌、打水,除了回家结婚,一天没落。他把满腔的热情、远大的目标和琐碎的日常工作统一在了一个程序中。然而,正当逐渐崭露头角,前程被很多人看好的时候,他却突然主动提出辞职回乡。为什么作出这一让人不可思议的举动?王智太说,因为所在单位负责组织工作,经常跟随领导到各地去考察,他发现基层特别缺乏人才、缺乏干部。而自己是学经济出身,在基层可以比在机关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广阔的天地里可以更好地施展自己的理想抱负。领导挽留,同事劝阻,家人强烈反对,都没有动摇他的决心。“认准的事情就要干,一辈子不后悔!”户口本、工作证、办公室鈅匙都交上了,他决绝地放弃了很多人奋斗多年求之不得的东西,破釜沉舟、义无反顾。

基层历练 卧薪尝胆

从中央部委到省、地、市,王智太跨越多层台阶,一翅扎到底,来到即墨岙山镇,做起了抓经济的副镇长。双脚踩到这片坚实的泥土地上,他在家乡一干七年。

在基层做芝麻官副镇长和在部委的高楼深院里做官员,无论工作环境、生活环境都是天壤之别。性格粗犷的他顾不上品味这种巨大的落差,便开始大刀阔斧地施展拳脚。然而,理想与现实的巨大矛盾,是他远远不曾预料的。这中间碰到的困难千头万绪、难以胜数,资金问题、技术问题、人才问题,最头疼的是观念问题。从学校里学得的理论,犹如“阳春白雪”,自己尚需要边干边消化吸收,要被在几百年固有习惯中生活惯了的乡亲们接受,谈何容易。但王智太不畏、不惧、不气馁。“你不知道每天等待你的是什么,不要想象万无一失、面面俱到,要有坚定的信念,要相信自己!”

具体的过程他谈得不多,一组数字可以说明问题。当时全县有30个乡镇,岙山镇的工业产值排29位,到他下去的第五年,跃居第4位,人均收入达第2位。怎么干出来的?他说,6年建了7个工厂,建筑机械厂、出口冷藏厂、给海尔配套的塑料加工厂、饮料厂、罐头厂……他如数家珍。招商引资三千万,找人设计,请教专家;向部下传布自己的思想、理念;又当学生,又当先生,又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如同被一股巨大的力量冲击着,他每天都有干不完的事、使不完的劲,“一听到拖拉机响就莫名奇妙地激动起来”,“早上五点多就一遍遍拉开窗帘看,着急为什么天还不亮”。那七年,连所有的春节在内,他总共休息了九天。最难忘的是,为搞海水养殖围海造田,大坝合垅那天,恰是年初三,气温零下11度。170多部拖拉机,4千多人联合奋战。大坝合拢不仅要抢时间,而且很危险,必须在海水退潮前把缺口堵死,否则便前功尽弃。那个项目前后投资2千多万,成败在此一举!作为总指挥,他一手提着酒瓶子(御寒),一手指挥着各路人马,在水中干了11个小时,最后几乎成了僵直的冰柱,是“被人从水里抬出去,点着秫秸烘烤才化了的……”

几十年后讲述这一切时,王智太颇有当年辛弃疾“铁马冰河入梦来”般壮怀激烈。他的事迹曾先后被《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大众日报》《青岛日报》报道,成为一代大学生建设家乡、奉献祖国的楷模。奋斗的岁月格外短暂,“那七年不知怎么过来的”。七年的苦没有白吃,那个初出茅庐的大学生,心胸更加开阔,眼光更加敏锐,腰板更加硬朗,性格也更加成熟了。1990年,王智太在中宣部、教育部组织的“80年代优秀大学生”评选活动中,被评为“80年代优秀大学生”,并收入《理想、事业、奋斗》一书中。

开发田横 排山倒海

祖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日益加快,家乡的建设也逐渐展现出一幅新的图景。1991年,已经身为山东经济技术开发中心青岛分部副主任的王智太,参与了三联集团与即墨市政府关于开发田横岛的一系列磋商。田横岛位于青岛东北部的黄海横门湾内,因西汉初年齐王田横及其五百义士宁死不屈,集体自刎于该岛而名传千古。优良的自然环境和人文资源使这颗黄海明珠绽放出诱人的光彩,巨大的商机、美好的远景吸引着很多有识之士。当时三联人独到的投资眼光和优秀的企业机制,深深地吸引了王智太,而王智太实干家的传奇故事在圈内也颇有名气,彼此惺惺相惜。这一年,37岁的王智太,又一次辞去官职,担任三联集团副总裁,在三联开始进军旅游业的时候,成为开发田横岛项目的掌门人。

然而,田横岛建设的每一步都充满挑战,充满建设者的艰辛。可以说,一切从零开始,从无中生有。这个面积1.5平方公里的小岛,除了二百多户居民,只有荒坡野岭,没有水、没有电、没有房屋。打手机得跑到最高的山头上,只有十多平米的一点地方才有信号。用泥巴涂抹的屋墙,春天会发出草芽。睡觉掀开被子,会发现不请自到的毒蛇。晚上点着煤油灯,听到的只有海浪声。提起这段生活,敢打敢拼的王智太不胜唏嘘,颇有“好汉不提当年勇”的沧桑感。比如建材,要从陆地运抵岛上,而当时既没有电,又没有码头。全部需要由汽车转至拖拉机再转至木船,渡海后再依次反向操作,每一块砖石都要前后装卸6次,才能运抵施工现场,付出的艰苦是难以想象的。有一次,风浪中他乘坐的木船在海上迷路了,本应40分钟的航程,漂泊了2个半小时还没到。而岛上没有灯塔,船上没有导航设备。作为海边出生海边长大的他,航海知识并不缺乏,王智太说,中国有个成语叫“‘劈波斩浪’,是说航行时要让船与波浪呈90度角,用力往前冲,不要转方向,才不至于有危险。如果随波逐流,船就会被风浪打翻。”然而,最要命的是这时船上没有柴油也就是没有动力了,根本无法掌握方向。眼看就要浪打船翻、落入波涛,王智太给每人发了一块木头,大家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幸亏岛上等待的员工非常聪明,断定他们迷失了方向,在岛上放起了施工用的石炮,似乎老天也不想过于难为这些一心想干事业的人,颠簸中,他们的船突然撞上了礁石,大家漂浮不定的一颗心也终于随之着陆了。这段历险经历可谓惊心动魄!

有时遇上持续多日的风暴,船一个周都不能上岸。不仅他们没有吃的,连老百姓也没有。“第一天,每人发三个馒头,第二天只能两个,第三天一个也没有了,只好烧一大锅水,打上两个鸡蛋。倒上前几天的剩饭,每人喝一碗”。比起这些物质上的匮乏来,精神上的枯燥同样让人难以忍受。劳累一天晚上休息,没有电视,没有电脑,大家围在一起,点上一堆火,进行精神会餐。在这样的篝火晚会中,每个人用语言描绘自己想象中十年后的田横岛,幻想着未来的美景,幻想着将来的生活。每一个员工的生日、各种纪念日,都是在这样的篝火晚会中度过的。那是他们最艰苦却又最富诗情画意的回忆。

虽然什么都没有,但他们有信念,有干劲,有双手,他们一步步改变着荒岛的面貌。没有饮用水,自己打井,每家每天发一桶,虽然水是黄泥汤,但毕竟是淡水;没有电,他们设法通上海底电缆,虽然每间房子只能发个8瓦、15瓦小灯泡,但毕竟有了光明。“三年不行五年,五年不行八年”,王智太坚信,一定会让田横岛在自己手下地覆天翻。500多名员工,在他的鼓动下也像他一样充满激情,把开发田横岛当做自己一辈子的事业去做。他最美丽的设想是,用20年的时间,把田横岛度假区建成一个拥有10万人口,以旅游度假和港口经济为主导产业,风景秀丽、特点鲜明的小城市。他打算为此奋斗一生,甚至在田横岛上为自己物色了墓碑的位置。“那你不成了第五百零一了?”“所以大家叫我501啊!”

尽管由于很多难以克服的主客观原因,田横岛的建设没能尽如人意,但八年奋战,已经将一个荒凉的小岛建成三A级旅游度假区,成为山东省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并由一个孤岛发展为8个岛,面积由1.5平方公里发展到3平方公里。岛上建了学校,王智太还兼任三所学校的名誉校长。旅游经济的发展,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250多户人家,有150多户开起了饭店、旅馆,过去这里的水产2元一斤卖不出去,现在4元5元买不到,连周围海域的渔民也把水产品拿到这里卖,这里成了海鲜产品的集散地。更不要说航运、门票等等收入给当地带来的实惠。田横岛成为“海上山东建设样板”,很多国家领导人先后为田横岛题词,王智太个人也因此被评为“富民兴鲁劳动模范”。

在这个过程中,他带出了几支坚强的队伍,也带出了一大批人才。更重要的是,无论从理想信念、还是组织能力、人脉资源上,王智太都得到实足的发展,像大厦的基石一样,为他一生的事业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澳洲创业 翱翔蓝天

似乎创业注定是王智太人生的永恒主题,当田横岛旅游度假中心的靓丽姿容逐渐为世人瞩目时,王智太却又一次的华丽转身。行政机关、乡镇企业、大型国企的丰富经历,踏实稳健的工作作风,豪爽大气的性格特点,广泛的人脉资源,十几年的艰苦磨练,无数的汗水泪水,凤凰涅槃,浴火重生,那个初出校门满怀激情的毛头小伙,已经锻造成一位成熟的企业家。进入新世纪,王智太先后在青岛、香港经营旅游、酒店、高科技农业、房地产,成败得失都有,但8年时间从无到有,公司总资产超过20亿元,足以说明这位经济学专业毕业生已经成长为经济大潮里的一条蛟龙。

2008年,王智太的事业扩展到了澳大利亚。做地产投资过程中,他的战略眼光逐渐瞄准了葡萄酒酿造业。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杰出的酿酒技艺以及优良的传统,使得澳洲的葡萄酒在全世界享有盛誉。做出进军葡萄酒市场的决策之前,王智太做了深足的功课。“您所从事的领域跨度非常大,比如酒类知识是通过什么渠道学习的?”其实,在商海中打拼的这些年,王智太始终没有放弃青年时代以来一直保持的读书习惯。他说,“学习的方法最重要”,“我看过的酒类书籍摞起来有我这么高”,“其实你只要干,就要学。如果是门外汉,永远不可能走在前面”。他的书橱里的各类书籍林林总总,关于葡萄酒的尤其之多,可谓应有尽有,“品过的酒有几千种,不想喝的酒也要品”。通过对世界红酒历史与现状的深入研究,对目前中国红酒行业的深层解析,他看出了中国红酒市场的机遇与挑战。“目前红酒市场泥沙俱下,以勾兑、国内灌装、保税区灌装或者搞品牌代理为主,或者花钱买别人的牌子,用别人的酒汁灌装,我的目标是要做货真价实的酒庄酒”。“做企业的都想追求利益最大化,但还要有社会责任感”,他决定从源头做起,从葡萄园、到酒厂、酒窖、销售全部独立经营。

2011年,王智太又一次豪迈地施展大手笔,在澳洲投入巨资买下“1847酒庄”,而后,又陆续买下2个葡萄园,开始了他“做酒庄酒”的创业旅程。“1847酒庄”因始建于1847年而得名,是当地最早种植葡萄的地区之一,位于南澳大利亚的巴罗萨山谷。巴罗萨山谷是澳大利亚最著名的葡萄酒发源地,在13500多公顷的葡萄种植园里,坐落着170个大小不等的葡萄酒庄园,很多国际知名葡萄酒品牌出自这里。

正如王智太一贯的风格,做任何事都全身心投入。接手后,对于这座已经有着一个半世纪悠久历史的葡萄园,他注入了全部的热情和心血。他注重细节,酒庄所有的设置、所有的环节都事必躬亲。修路、围墙、整顿环境,建造酒厂,请工程技术人员,聘酿造师……扎扎实实,一丝不苟。澳洲人注重生活质量,讲究享受生活,慢条斯理,从容不迫,每天上午茶、下午茶,工作质量是没得说,但速度总与我们慢半拍。见识了王智太的工作效率,澳洲朋友惊奇地说“我们上班,他上班;我们下班,他还上班;我们休息了,他仍然在上班。”

在广泛的市场调研基础上,王智太确定了1847品牌的经营方针。既然“做酒庄酒”,就要严格按程序来。他的酒要贮藏三年以后,到第四年才开始销售,虽然这样做投入大、固定资金占有量也非常大,但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品质。在销售方面,他们不走商场,而是走大客户的路线,对终端、高端客户负责,吸引回头客,也是为了保持品质。目前,1847葡萄酒品牌已在英国、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多个国家注册商标,已销往澳洲、亚洲、欧洲及北美地区,在中国济南设立了中国运营总部,在青岛、泰安等地设立了分部(旗舰店)。

王智太是个闲不住的人,他说自己“有事没事爱去葡萄园”,种葡萄,采葡萄,剪枝,锄草,他非常享受这种劳动的快乐。从澳洲发来的照片可以看得出,广袤的葡萄园青翠碧绿,硕大饱满的籽粒挂满葡萄架;圆滚滚的酒桶排列有序,暗红的酒汁正在析出……王智太或快乐地推着锄草机在夕阳下劳作,或开着敞篷车在一片绿海中巡查,或与技术人员商谈,或与澳洲朋友欢聚。地下室里,陈列着数百瓶世界名酒,有的瓶颈上竟套着精美的项链。说起葡萄酒,王智太兴致勃勃,他从葡萄生长需要的阳光、温度、水分,到酿酒的每一具体步骤,到贮存、运输的环境要求,整个过程中的每一细微之处,都绝对讲究,稍有差迟便铸成大错……也许是投入了过多的精力甚至情感,王智太眼里的葡萄酒,已不仅仅是酒,他说“葡萄酒是有生命的个体,人的行为、环境、直接影响着酒的质量。”其中真意,只有真正董酒、知酒的人才会明白。虽然王智太从未醉过酒,但显然,他已全身心沉醉于葡萄酒事业之中。

还在懵懂之年,生长在即墨海边的王智太就熟悉了“田横五百士”的故事,《史记》云:“田横之高节,宾客慕义而从死,岂非圣贤!”也许其中蕴含的精神意蕴当时还不能全部领会,但古人“舍生取义”的高风亮节,却已在潜移默化间沁入骨髓,成就了王智太在部下眼中“大气、豪爽、沉稳”,既“充满激情”,又“大度、包容”的性格。齐鲁大地的古风古韵是王智太的文化基因,山东大学的优良传统是王智太的成长摇篮,作为一个优秀的企业家,王智太已从那个小城镇走出国门,弄潮于国际市场,但他依然保持者那分纯朴的情怀,他忘不了母校的哺育,正像永远也抹不掉祖先留给他的遗传,他说“财富的最大意义是为社会做贡献”,他每年都要回国几次,每次回来,一是要与母亲生活一段时间,一是要去探望自己的老师,为母校做些实际的贡献。他喜欢山大校歌,爱唱校友之歌,“凡我在处,便是山大”,一遍遍百听不厌。在经济大潮的风云变幻中,他风骨凛然,傲然挺立,而在母校的怀抱中,他依然是那个恋家的孩子。

采访中,王智太的一句话给人印象特别深刻:“人活在世上,在社会公认的道德准则之上,以全副身心把自己认定的事干好,这就是人生的全部价值所在。”


上一篇: 宁高宁:国企放牛娃的精彩人生

下一篇: 2138cn太阳集团古天乐机关第二党支部学习马俊欣校友先进事迹